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網路回憶錄 Yahoo! Messenger

Yahoo! Messenger  (簡稱: YM ) , 和ICQ、MSN一樣是一個流行的免費即時通訊軟件,由雅虎(YAHOO)公司開發,較早期的版本名稱為 Yahoo! Pager。特別的地方是不用另外申請註冊,只要用戶使用Yahoo! ID即可登錄,同時也可以存取Yahoo提供的其他服務,例如郵箱、相簿、儲存空間和個人首頁。

Yahoo! Messenger也整合了部分其他服務的功能,例如在用戶的Yahoo!郵箱中有新信件時Yahoo! Messenger會提示用戶。


Yahoo! Messenger還有可以和MSN互通的特別功能,但僅限於基本的對話功能,其他像是視訊、雙方軟件所各有的獨特功能仍無法互通,雖然YAHOO希望以此方法來和MSN競爭, 可惜的是努力多年仍然不成氣候.

最後在2018年,Yahoo宣報終止YM服務, 至此差不多所有的電腦即時通訊軟件都正式成為歷史。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網路回憶錄 MSN

Windows Live Messenger (即是 MSN),是微軟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8.0版本之前稱作MSN Messenger。預載於WINDOW作業系統之中.

MSN 是繼 ICQ之後最多人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MSN除了有基本的文字通訊之外,還支援視訊會議、語音交談、多人會議、連線遊戲等功能,並且容許使用者在對話中插入它提供的圖案,也容許使用者自己添加任何圖案及自訂表情符號、對話視窗的背景和主題、顯示圖片等。可以說是功能齊全, 所以很快就把ICQ的即時通訊軟體市場差不多全數搶過來。

相信不小朋友都是由 MSN 陪伴著他們成長的通訊工具, 有使用過一定會記得以下的MSN點點滴滴: 傳送震動 、閃爍文字圖 、個人狀態列 (即是自我介紹,經常有些很有深度的句子, 或貼的人自己都不明白的句子 或是一些標點符號組成的顏文字 ) 、MSN 小遊戲 ( 用家發出邀請,對方就能夠回應開始遊戲。如: Uno、踩地雷、旋轉泡泡龍、接龍 等等 ) .

2004年,微軟發表可於瀏覽器上使用的MSN Messenger版本「MSN Web Messenger」,這樣使用者只須使用瀏覽器而不需要在電腦上安裝軟體, 使用更加方便, 無需在家中電腦才可以使用, 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網及有瀏覽器即可以ONLINE使用。

至此MSN已經完全取代ICQ , 可惜的是直到2013年4月微軟宣佈會在全球用Skype替換 MSN,而MSN就會停止服務, 至此MSN正式落幕,諷刺的是被MSN打至消聲匿跡的ICQ在這麼多年後仍然未停止服務 。




熟悉卻又好像很陌生的聲音


片段來自 YOUTUBE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網路回憶錄 ICQ 篇二

ICQ初時的發展一帆風順, 在MSN等其他即時通訊軟體出現前可說是獨佔了即時通訊軟體的全部市場。 當時晚上是ICQ的 ONLINE 高峰時間, 不小人都會在這段時上線來和朋友通訊及收料. 

ICQ 一直都是免費軟體, 雖然在最受歡迎時有傳出過將會改為收費購買軟件或是按發出訊息數量來收費, 不過結果最後ICQ都是一直維持免費使用.

在1998年, AOL 購買了ICQ以後推出更多功能的99a、99B、2000等版本,但同時於ICQ內加插了廣告。內建了搜索功能使軟體變得臃腫,加上不太受歡迎的廣告欄,且Windows Live Messenger、Skype 、MSN 等軟體推出,令使用ICQ的人開始減小。

自從更方便的MSN出現之後, ICQ使用人數更加是急轉直下, 最後差不多被MSN等新出的即時通訊軟體全面取代, 不過最奇的是其他即時通訊軟體(如MSN) 等已經停止服務, 但ICQ直至現在2019年仍然在運作當中, 一樣是可以上線的。


2011年ICQ更加推官方免費iPhone及Android版本。加入類似WhatsApp的用法及功能,可長期在線,用法與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類似。不過可惜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雖然ICQ仍然可以上線及使用,不過當年的ICQ朋友名單上的名字就不曾再見過任何人上線。

以下的 YOUTUBE 片收錄了當年ICQ的聲音, 似曾相識, 卻又好像很陌生的"啊噢" 聲音響起, 相信一定勾起大家不小的回憶.




片段來自YOUTUBE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網路回憶錄 ICQ 篇一

ICQ 如果在那些年有上過網的一定印象深刻 , 在90 年代的網路來說絕對是不可能沒有的軟體之一。

ICQ是最早出現的即時通訊軟體。ICQ源自以色列公司, 時間大約是1996年.
ICQ 是英文「I SEEK YOU」諧音,香港及全世界大部份地方都叫作 ICQ .

ICQ是一款網絡即時通訊軟體,支持透過網際網路聊天,以及發送訊息、網址及附件等功能。朋友雙方裝上ICQ軟體,上網時就可以即時互相聯絡。

在當時手提電話未普及的年代 , ICQ真的帶來了不小方便 , 初代的 ICQ 使用上不是太方便 , 首先加朋友聯絡的方法不是以姓名、電郵地址等等資料來加朋友, 而是以 ICQ 號碼來加 , 早年的 ICQ 號碼還只是大約5-6位數字, 勉強還可以記住, 但之後經由雜誌、報紙等不合媒體大力推介之後, 使用者爆發性增長, 後期ICQ的號數已經增加至9位數字以上,難以寄住。 

其次初時ICQ是真的即時通訊軟體, 即是要大家都要同一時間在線訊息才可以發出, 如果對方不在線, 訊息是無法發出的, 不過在之後的版本更新後就改了有關問題, 就算對方不在線, 訊息會存在ICQ 伺服之中, 待對方上線後就可以即時由ICQ 伺服中收取訊息.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網路回憶錄 Newsgroup 新聞群組

Newsgroup ( 新聞群組 ) 又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不過在那些年有上過網的人一定認識 , Newsgroup 一樣是討論區的前身, 在討論區未出現前除了BBS外就是Newsgroup , 它比BBS優勝的地方是討論時可以加上附件(例如圖片).

新聞群組通常使用NNTP協定,使用特定的用戶端來閱讀和傳送討論的內容,當年常見的就是用Outlook Express、Netscape/Mozilla/Mozilla Thunderbird和Emacs+Gnus/INN等。

在新聞群組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布訊息和成千上萬的人進行討論。新聞群組不但可以線上使用,也可以離線瀏覽、離線回覆,等到連上網路後再傳送 ( 從前以電話線連接上網時不是全日都可以上線 ) , 但是後來更方便的討論區發明之後, Newsgroup 就在茫茫網路之中無聲無息的消失掉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網路回憶錄 BBS

BBS 現在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 其身份正正是現在討論區的前生.

原名為 電子布告欄系統(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簡寫BBS)是一種網站系統,是目前流行討論區的前身,BBS站台提供布告欄、分類討論區、新聞閱讀、軟體下載與上傳、遊戲、與其它使用者線上對話等功能, 與現在的討論區功能差不多。

BBS大部份是由私人站長業餘維護,其的型態大多是使用者透過數據機撥接或telnet協定連接BBS站台,以單色或彩色之純文字畫面,在使用者的電腦上呈現,但是由於當時上網的速度慢,所以不論是發表及回覆都只可以用文字方式,之後在及網路上的其他服務如IQC、NEWSGROUP、聊天室等等的出現之後 , BBS 就完全消失了網路之中。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網路回憶錄 瀏覽器 IE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在往年除了NETSCAPE外, 其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微軟的IE Internet Explorer . 


Internet Explorer舊稱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和 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簡稱 IE 或 MSIE),是微軟所開發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網頁瀏覽器。自從1995年開始,內建在各個新版本的Windows作業系統作為預設的瀏覽器,也是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的一個組成部份。

Internet Explorer是使用最廣泛的網頁瀏覽器之一,在2002年和2003年達到95%的使用率高峰。微軟以捆綁方式贏得與Netscape的第一次瀏覽器大戰,Netscape是1990年代的主流瀏覽器。隨著Mozilla Firefox(2004年)和Google Chrome(2008年)的推出,其市占率已逐漸下滑。而根據2015年9月的統計資料顯示,Internet Explorer各版本累計的市場佔有率為15.71%,位居全球第三。微軟在1990年代後期每年在Internet Explorer上投資超過1億美元,到了1999年,開發團隊有1000多人。

2015年3月17日,微軟宣布Internet Explorer不再是Windows 10的預設瀏覽器,並且逐步放棄這一品牌。4月29日,在微軟Build 2015大會上,微軟發布新瀏覽器Microsoft Edge,Microsoft Edge為Windows 10的預設瀏覽器,而Internet Explorer只出現在「附屬應用程式」中,意味著Internet Explorer已淡出主流應用。2016年1月6日,微軟宣布將會停止發布Internet Explorer 11之前版本的安全性更新.

(以上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

Internet Explorer 比起 Netscape 起步較遲 , 不過憑微軟的人力財力, 很快IE已經成功擊敗 Netscape , 在一段長時間內成為市場主要及近乎唯一的瀏覽器.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網路回憶錄 瀏覽器 NETSCAPE

上網除了需要電腦及網絡供應商外, 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瀏覽器,現在的瀏覽器百花齊放, 但是在初代上網時卻是唯有 NETSCAPE 一家獨大, 基本上在 微軟的IE出現之前可以說是只此一家。

網景通訊(英文:Netscape Communications ),以前稱為網景通訊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大部分通常被簡稱為網景(Netscape)。網景曾經是一家美國的電腦服務公司,以其生產的同名網頁瀏覽器而聞名。

Netscape的網頁瀏覽器在市佔率方面曾經一度佔據主導地位,但是之後在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當中幾乎全部輸給了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的市佔率從1990年代中期的90%下降至2006年底的不到1%。

Netscape發明了JavaScript ,這是網頁的客戶端指令碼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該公司還開發用於保護線上通訊安全的SSL而聞名,在其繼任者TLS取代之前被廣泛使用的協定。

( 以上資料來源自 維基百科 )

可惜的是後來微軟的I.E以捆綁於Windows作業系統,讓使用者可免費使用來爭奪市場, 而Netscape初時是要收費的。在此消彼長的情形下, 最後Netscape 黯然消失於網路上。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網路回憶錄 網上行

提到上網服務供應商就不得不提網上行,  香港電訊IMS在1996年4月18日以「Netvigator網上行」為名推出上網服務,開始時以撥號連線形式提供網際網路連接服務,為香港最初提供撥號連線上網的電訊服務公司之一。

比起其主要競爭對手星光國際網絡起步較慢,但因有大公司作背景及完善的電話網絡 , 之後網上行更以平價作推廣, 大約當時是$138月費, 所以推出服務後很快就成為香港上網服務供應商的第一位 ,  在1998年時收購當時香港第二大ISP星光國際網絡, 在當時基本上接近壟斷市場 , 之後網上行亦成為香港首間提供寬頻上網服服務的供應商。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網路回憶錄 星光國際網絡

星光國際網絡 , 一個在早期上網無人不識的公司名字, 可惜的是已經結束營業多年。

星光國際網絡(Hong Kong Star Internet Ltd.),簡稱星光,由星光傳呼創辦人黃金富創辦,曾為香港第二大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在網上行成立前為全香港最大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初時只提供14.4至56k撥號上網,1997年發展寬頻網際網路技術,同年向政府由申請競投「互動電視牌照」(VOD),於翌年2月獲政府發牌,此外星光國際網絡是當時四間為全港學校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之一。1998年11月23日香港電訊IMS有限公司(即電訊盈科互動多媒體有限公司前身)宣布收購星光國際網絡,香港電訊管理局於同年12月23日宣布根據香港星光國際網絡有限公司所持的牌照一般條件第3條,批准上述交易. 自此星光國際網絡成為網上行的一部份。

(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星光國際網絡是全香港首批運作的網絡服務供應商,星光國際網絡曾經是全香港第一用戶最多最具規模的ISP, 但自從網上行成立後就成為全港第二,再之後更被網上行全面收購.

當時的星光國際網絡費用大約是每月$148-$168 左右 ( 不包括PNETS 費用 ) .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網路回憶錄 上網的收費PNETS費用

在今天上網除了繳交服務供應商的費用外再無其他收費,但在90年代時除了服務費外還有一個費用要交------PNETS費。

公共非專利電訊服務費(Public Non-Exclusiv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簡稱PNETS費用),是香港電訊管理局自1985年開始規定,增值服務供應商(包括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向本地固定電訊網絡服務(固網)營辦商所支付的互連費,以彌補在「撥號」接駁中,使用固定網絡把增值服務客戶連接至服務供應商設施的成本。網際網路供應商通常會把網絡使用費轉嫁客戶,而PNETS費則作為獨立項目,在客戶的帳單上顯示。

由於香港的電話線路是劃一收費,因此向增值服務(包括網際網路接駁服務)供應商、從而間接向增值服務用戶徵收PNETS費是一項公平的安排。如不設立PNETS費,繳付同等數額電話費的低用量用戶將不公平地補貼長時間佔用電話線的增值服務(尤其是網際網路接駁服務)的用戶。此外,按時計費的PNETS費亦可阻止網際網路用戶在不使用時仍整天把電腦接駁至網際網路,未能有效運用網絡資源。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網絡嚴重擠塞。固定線路客戶與行動電話服務之間的接駁服務亦設有類似的互連費。上述兩項費用均以同一方法計算。

當香港電訊管理局在1985年開放電話網絡給其他提供公共非專利電訊服務的營辦商使用時決定,由於該等營辦商實際上的使用量遠比平均用量為高,該等營辦商應公平分擔電話網絡的經營成本。因此,公共非專利電訊服務接駁線的費用是以按分鐘計的實際用量而計算。

(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

PNETS費用在當時大約是每小時$1.38 (蘋果日報在1995年創刊時的售價為每份$2 ) , 因為 PNETS費用偏高,窒礙互聯網的普及, 所以在1997 及1999年時有學生組織及議員發起討論削減PNETS收費的可能性。

不過,自從寬頻上網日漸普及,撥號上網已經近乎消失,故PNETS費用的存在與否已經完全沒有影響。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網路回憶錄 電子郵件 EMAIL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簡稱電郵(email),是一種由一寄件人將數位資訊傳送給另外一個人的資訊交換方式,一般會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書寫、傳送和接收信件,目的是達成發信人和收信人之間的資訊互動。

電子郵件最早是純文字的溝通媒介,但後來擴展至可以加入多媒體及其他的附件。

在 GMAIL、YAHOO MAIL 及其他電子郵件供應商 可以免費無限量使用的今天很難想像在當時要使用電子郵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你要有一個 EMAIL , 當時以上的公司尚未成立或未有免費EMAIL服務, 要使用EMAIL的唯一方法是在申請上網服務時由網絡服務供應商所提供的EMAIL地址及服務, 但是壞處在有關EMAIL地址你是不能帶走的, 如果你一轉其他網絡服務供應商時, 有關EMAIL地址就會被取消,不能帶走。而且EMAIL的容量亦很有限, 就萛是只有文字都很易會爆滿, 容量爆滿後除了不能接收新的電子郵件, 服務供應商亦會向你收取額外收費。

當時尚未能在網頁上收取電子郵件, 要使用有關的EMAIL程式來收取,設定亦不是自動操作, 需要人手設定,如設定錯誤就不能收取郵件,所以在當時有個電子郵箱是很困難的事, 不過有亦不是太過有用, 因為早期只有極小人擁有電子郵件,所以會真正使用的機會率不如今天的多。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網路回憶錄 上網的配備及速度

當時上網的配備除了電腦之外就是一隻可以撥號上網的MODEM , 寬頻尚未發明, 上網時需要使用MODEM以家居電話線撥號上網 , 網路供應商會提供數個電話號碼給用家撥號上網, 不過不一定能接通, 如在繁忙時間是要撥號多次才能接通, 否則不能上網。

能成功撥號接通即代表成功上網, 同時亦代表你已經佔用了家中的電話線路, 90年代時九成以上家庭家中只有一條電話線路, 手提電話完全未普及,通訊只靠 CALL 機及電話 , 成功撥號上網之後家中電話則會不能接通, 因此而引起家人的不滿及紛爭亦不在小數。


有一部份家庭的家居電話服務會有電話候接服務(即是電話使用中但仍然能接通第2條線) , 如果有此服務的話當使用撥號上網時有電話打入就很大機會不穩定及斷線。

而其時的上網速度是今天難以想像的慢. 由14.4K 起, 一直升至28.8K , 最後56K , 之後才到寬頻出現。


以下圖片就是14.4 K 的MODEM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網路回憶錄 上網的基本要求

自從1990年代開始, 互聯網正式向公眾開放,上網在初時可以說是小眾的特別玩意, 大多數的人都未接觸過, 或是連聽都未聽過, 當時上網的基本要求是電腦、電話線、MODEM 、及一間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 初時可以選擇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不多, 所以上網的價錢亦很貴。

當時可以選擇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大約有 : 星光國際網絡、HKNET 、網上行當時還未提供服務。

當時一台電腦的價錢大約是4至5千左右。主要都是以黃金機為主(即是在黃金商場的砌機) ,如要一台原裝IBM電腦則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價錢,當期時的電腦就是以下圖片的模樣, 非常之巨大的顯示器和電腦機身,如果有用過或見過的人應該會勾起不小共嗚及回憶.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網路回憶錄 序章

網際網路(Internet),是21世紀之始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標準的網路TCP/IP協定族相連,連接全世界幾十億個裝置,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它是由從地方到全球範圍內幾百萬個私人的、學術界的、企業的和政府的網絡所構成,通過電子,無線和光纖網路技術等等一系列廣泛的技術聯繫在一起。這種將電腦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網際網路,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

(資料來自: 維基百科)


初時網路主要應用於軍事而非民用, 自1990年代起,互聯網正式向公眾開放,自此改變了整個世界, 網路的發展亦一日千里, 由 EMAIL 、ICQ 、MSN 、入門網站、新聞組、網路拍賣、網上商店、社交網絡、討論區、而至手機網絡等等.


自90年代起我已開始上網,期間經歷了網路的不小轉變及改變, 希望以這個網誌分享給大家.或者能在文章中勾起大家不小的回憶及共鳴.